J.D. Power洞察:车内异味抱怨是 “中国特色”
深入了解客户抱怨是解决车内异味的关键因素。去年,我们针对“中国特色的车内异味抱怨”进行了深入探讨。令人欣喜的是,从2017年到2018年,车内异味每百辆车问题数(PP100)从16%下降到了12%。不过,相比于其他问题,车内异味问题的抱怨仍然居高不下。
为了找到导致车内异味的罪魁祸首,J.D. Power进行了常温与高温条件下的气味试验。本次试验共耗时五天,测试了市场上畅销的五款SUV及轿车车型,模拟消费者对车内异味的抱怨场景,测试了整车及座椅在常温及高温暴晒后散发的气体成分。
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蔡明和总监蔡伟成指出,要改善车内气味表现,找到影响用户对气味感知的车辆设计细节是关键。厂商需要剥洋葱式的研究来逐一发现用户对气味的需求及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
如何做抽丝剥茧的研究?
气味分析环境营造
目前厂家在做整车VOC试验时只在常温环境条件下进行,然而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他们所抱怨的味道往往是在高温或者暴晒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常温环境测试并不符合多数情况下的使用情景。此外,在座椅气味性蒙皮和面套实验中,厂家通常是将样品密封后放置在80°C的干燥箱中干燥2小时后取出,再在常温中放置1小时后进行味道评价。然而在消费者使用情景中,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具备常温静置1小时的条件,同样与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有较大差距。
气体组成与抱怨相关度
按照国标GB/T27630-2011,国家目前只明确规定了车内五苯三醛的气体含量,J.D. Power通过分析的实验数据发现,五苯三醛与IQS之间并不存在合理的相关性,五苯三醛之外的物质在影响着用户抱怨。
在常温条件下,只有苯乙烯和乙醛与IQS呈正相关,其他气体的相关系数非常低,甚至呈负相关。在高温条件下,也仅有苯乙烯、乙醛和丙烯醛与IQS呈正相关,这也就意味着五苯三醛并不是消费者抱怨车内异味的主要原因,而是其他的物质引起了客户的抱怨。
常温与高温气体组对比分析
J.D. Power经过16个小时的常温采样,以及6个小时的高温暴晒采样,在一辆车内检测到了92种物质,包含的组分大类别包括酮类、醛类、酯类、醇类、芳香族、环烷烃、腈类、烷类。
一般情况下,物质含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无论是常温还是高温,二甲基庚烷的物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其他物质,在高温条件下,该物质的含量几乎是常温下的两倍,需要重点关注产生二甲基庚烷的车内材料。
气味产生的位置
在对座椅进行评测之后J.D. Power发现,除去高温低温因素以外,前排座椅的气味贡献值要远大于后排座椅,这归结于前排座椅配有较多其他零件如线束、塑料件等,多种材质导致了更多气味的产生。其中,前排座椅环己酮和甲醛的含量在高温下相对较高,后排座椅丙二醇二乙酸脂含量要比前排高,这些物质对厂商研究座椅对整车气味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整车内饰材料及座椅材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前后排座椅对整车气味的贡献度。)
总之,分析客户抱怨的场景及原因、了解他们对车内气味的期望、识别出影响用户满意度的气体成分、确定这些物质来自于哪些材质,进而最终分析出车内哪些零配件或者生产工艺产生了负面物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车内异味的问题。重要物质的确定步骤为:
找出痛点,方能一览众山
生产质量评估与提升(MFG)——评估并提升工厂批量生产的能力
J.D. Power生产质量评估使用“质量环”及“MFG评分机制”,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通过6大维度(自动化、质量管理、灵活的劳动力系统、人员、供应链管理和支持体系)19个方面的310个检查项目,有效指出厂商内部品控系统欠佳之处和差距所在,提供相应解答和指导(明确和解决客户具体问题),采取合理手段缩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