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Insight

“寒冬”不悲观,中国新车质量创历史最优成绩

访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总经理 蔡明

本文记者   金晓宇

“中国车市过去十几年来高速发展,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罕见。放眼全球市场,车市随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很正常的,这是市场达到一定成熟度后的自然变化,所以我们不用过度悲观。”蔡明在被问及当前中国车市正在经历的罕见“寒冬”时告诉记者。

 

 

自2018年中国车市出现历史上罕见的负增长后,今年以来,中国汽车的产销持续下滑。车企经营压力陡增,市场消费信心受挫,各种悲观情绪蔓延。但是,在种种艰巨的挑战中,市场依然显露出了一丝向好的信号。

8月8日,全球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发布了2019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这项研究重点考察新车车主遇到的质量问题,并以平均每百辆车问题数(PP100)来计算,得分越低,表明问题数越少,质量也越好。

出人预料的是,今年的研究结果创下了多个之“最”。比如,今年行业平均新车质量得分为95个PP100,这是该研究在中国展开20年来首次平均得分创下低于100的成绩。同时,研究包含的67个汽车品牌中,52个品牌的表现均优于去年。这说明,中国新车质量整体大幅进步。

“在我们对消费者购车原因的了解当中,产品质量好始终是最重要的,这是能够产生好销量的基础性条件。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我们发现主机厂会花更多精力在改善新车质量上,这也说明,好的产品质量更易获得消费者认可,并能抵消掉一部分市场的消极影响。”蔡明说。

再比如,过去三年中,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的平均质量差距保持在14个PP100,而今年,两者的差距缩小至9个PP100,创下了历史新低。这说明,自主品牌正在异军突起,在质量上与国际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小。

“大家都知道在质量提升的过程当中,越往后提升的难度是越大的。自主品牌的质量提升在经过一个瓶颈期后,今年再次实现突破。”他说,“目前,自主品牌头部阵营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其实已经与合资品牌并驾齐驱了。但由于自主品牌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所以整体上要赶上合资品牌可能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今年,J.D. Power今年还首次独立于美国总部的研究体系,针对中国市场独立推出了一项全新研究——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体验研究(NEVXI),这项研究的重点同样是考察新车车主对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及服务满意度。在研究结果中,记者注意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发现:新能源汽车新车车主的抱怨主要集中在传统质量问题,相比之下,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特有的核心部件(如电池和电机等)的抱怨却相对靠后。

“这说明,新能源车首先也是车,车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新能源车既要解决传统汽车质量的‘老’问题,又要解决新能源车自身结构特有的‘新’问题。解决新、老两大类质量问题,是新能源汽车提高产品竞争力和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这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其实是任重而道远的。”他向记者解释。

那么,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变化和挑战,企业到底该如何迎难而上,并挖掘出消费潜力中的新增长点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J.D. Power今年发布的另一项全新研究——2019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NVIS)中一窥究竟。研究显示,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竞争白热化、新势力“搅局”等,消费者的需求(如拥车意愿、购买动机、品牌喜好等)也在深刻变化。这就需要车企对市场进行更精细化的切分,并针对各细分市场的用户精准画像,来推出直击人心的定制化、差异化的产品。

“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尤其要讲究你的产品能力,比如产品的竞争力,产品质量的好坏,产品是不是具有独特性,这些能够帮助你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定增长的势头。”蔡明说,“另外,车企也要避免只看到当前市场疲软的短视,而要前瞻布局新兴技术领域,推动不同行业间的开放融合,合力加速‘新四化’等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与落地。”

原文刊载于《环球时报》,点击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N9Fw82Wog4RwUNFDciTkPg

Industries we Service